当前位置:首页>>检察文化
【我与广检共成长】三十年检察人生路
时间:2018-11-07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 【字号: | |

作者:林兴举

广德县人民检察院   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 

 时光如流水,弹指一挥间,蓦然回首,从事检察工作已三十三年,不禁心中感慨万千。  

 

   我生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,那时人们都过着日起而作、日落而息,脸朝黄土、背朝天的生活,父母是典型的农民,他们勤劳知足,一辈子很少走出山村,但是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,走出山村,成为吃皇粮的“公家人”。于是他们含辛茹苦、省吃简用供我读书,我有幸成为全村屈指可数的几名高中生之一。然而,二次高考,却名落孙山,此时,父母年事已高,再供我读书已非常困难,我已准备放弃梦想,做一个父亲一样的农民,虽然痛苦和迷茫,但也无可奈何。这时,突然接到省检察院在高考分数线差五分之内直接选拨干警的消息,又给予我一丝新的希望。当时老家信息不通,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在家看《安徽日报》时偶尔看到这则启事,当晚连夜送到我家中,这时报名期限已剩最后一天,第二天,天还不亮我步行四十多里,再乘上公共汽车到县检察院报名,很快进入预选名单,经过面试、体检、政审后在家等待消息,因为是农村户口,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。

   在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,我还在农田里干活,有人带给我一封信,打开一看是录用通知书,我简直不敢相信,当晚兴奋地一夜没有睡好觉,父母更高兴,逢人就说:“我儿子成了国家干部了。”1984年12月16日早晨,我带着上学时的衣被,带着父母殷殷嘱托,正式到广德县检察院报到,成为一名光荣的检察干警,从此,我便与他融为一体,与他同呼吸,共命运。

    刚上班时,自己完全是一个懵懂青年,当时还是手摇电话机,自己连电话都不会接,对检察工作更是一无所知,我就从最简单、最基础的事做起,打水、扫地、装卷宗、学做笔录、学会提审、学会出庭……,一步步从幼稚走向成熟,一步一步从门外汉成为办案骨干,期间既有成功的喜悦,又有委屈的泪水。记得第一次穿上检察制服,鲜红的肩章,庄严的大盖帽,感到特别的威武、气派,对着镜子照了一遍又一遍,走在街上也得意洋洋;记得第一次陪老科长提审,做的笔录不符合要求,被老科长狠狠地批评,自己难过的掉下眼泪;记得当时办案条件艰苦,下乡取证骑着自行车,七八个挤在一间办公室,天气寒冷时一起围着火盆一边烤火,一边看着卷宗,虽然单位只有二十几人,但大家其乐融融,就像个大家庭。

 

    特别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一件申诉案件。这是一起存年老案,是申诉人为其弟弟申诉的,被申诉人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,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定为反革命罪关押并死于广德县看守所,申诉人一直不服多次申诉,我和当时的监所科老科长办理此案。一个细雨霏霏的傍晚,我们来到申诉人家里,这是江北一个古老的小镇,在一间破旧低矮的小屋里我们见到申诉人和他的老母亲,他的老母亲因思儿心切,已两眼哭瞎,见到我们的到来他们非常惊讶,甚至不知所措,只知道一个劲的说“谢谢,谢谢”。看到申诉人布满沧桑的脸和他老母亲的眼睛,我和老科长心里沉甸甸的,下决心要将这起案件查个水落石出。经过来往奔波,查档案,找证人,历时一个多月,终于查清被申诉人情节显著轻微,不构成反革命罪,当我们把复查结果告知申诉人时,他跪地向我们感谢,我赶忙将他扶起来,此时此刻我感到深深的震撼,开始真正懂得了检察机关职责的神圣,开始懂得自己肩负责任的份量。

 

三十多年来,我先后在办公室、经济科(反贪局前身)、法纪科(反渎局前身)、监所科、刑检科工作;从书记员、助检员、检察员到院领导;从二十岁青春年少到五十三岁的半百中年;从一支笔、一张纸的办公条件到现在的现代化、智能化;从豆绿的检察服到今天的藏青蓝;从拥挤矮小的小楼到今天高大明亮的办公楼。检察队伍已由二十几人壮大到六十几人,近十几年,陆续考进一批80后、90后,他们朝气蓬勃,都是科班出身,法学功底扎实,对检察事业同样充满热爱。

 

(林兴举同志作为院领导,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,

身先士卒,率先垂范。)

       2017年检察机关迎来全面改革,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指引下,检察机关又是一个春天,有了更加美好的前景,看到这些,作为老检察人,心中感到无比欣慰。这三十年,是我人生最宝贵的时光,经历了检察院的发展,见证了检察院的变迁,我经常自豪的对别人说:“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工作,就是检察工作。” 检察工作就是我的人生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的人憔悴。”我还要干下去,一直到退休,这沉甸甸的的检察情感已永存我心,一直到我生命最后一息。

 

    更多>>
    更多>>
    更多>>